网站标志
广告位
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文章详情
 
 
当前位置
文章正文
顺德龙舟说唱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2-05-02 15:13:32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        唱龙舟,并不是我们脑海中常有的龙舟的物体形象,而是民间说唱的一种。
  龙舟说唱用广州方言演唱,形成于清乾隆年间。艺人多在渡船上为过渡者演唱,演唱者手持一支杖头木雕龙船的长棍,胸挂小锣小鼓,边敲边唱,内容以神话故事和劝善祝颂为主,基本上是吟诵式,腔调朴素粗犷,富有乡土气息。
龙舟以顺德腔为正宗,故顺德有“龙舟之乡”之称。新中国成立前,常有民间艺人手持用木材雕刻精巧的小龙舟,这些小龙舟配有龙头、龙尾、划舟人、锣鼓手、小罗伞,俨然真龙舟一般,挨家挨户站在门口,先讲一番吉祥话,然后敲响龙舟锣鼓,开唱祝颂的龙舟。
  龙舟说唱的传统曲目内容丰富,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。如《八仙贺寿》、《仙姬送子》、《昭君和番》、《三聘孔明》、《凤仪亭诉苦》等,都颇受群众欢迎。辛亥革命前后,曾有所谓“社会龙舟”(或称“政治龙舟”)出现。这些作品。评述时局,抒发政见,对鼓吹革命,起过积极的作用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《社会龙舟庚戌年广东大事记》。
龙舟的题材没那么广泛,它要求有比较完整的情节、叙事诗形式,而且一般有道具,不像木鱼般单调。
龙舟形成于清乾隆年间,卖艺人都是在渡船上为过渡的人演唱,手持一支杖头木雕有龙船的长棍,如果做得精致,也是相当漂亮的艺术品,胸上手上挂着拿着小锣小鼓,边敲边唱,再配合龙舟的摇动使船桨发出声音,作为打拍子用。而内容以神话故事和劝善祝颂为主,基本上是吟诵式。而现在龙舟也已是渐趋消亡了,它最后的归宿便是在曲艺里保留了一丝痕迹,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著名粤剧家文觉非的一首《倒卷珠帘》便是龙舟说唱的最后辉煌,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人写过龙舟唱词了。
  龙舟说唱的产生主要有两种说法:一是清乾隆年间,顺德县的一个破落大户子弟首创;二是清康熙年间,“天地会”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。普遍认为,顺德盛唱龙舟,可以说是“龙舟之乡”。龙舟本是端午节期间比赛用艇的名称,而民间艺人、曲艺作者却用锣鼓点配衬,编成合韵律的民歌。后来演变成曲艺、粤剧的一种“曲牌”,成为带有浓郁乡土味、易编易唱易懂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唱形式。唱词基本为七字句,句法结构与木鱼比较接近。演唱时一人手执木雕小龙舟(舟上人物可用线牵动),胸前挂小锣小鼓,边唱边敲,用以掌握节拍。
 

      “龙舟说唱”这一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公布于世,其发源地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立即着手筹办龙舟说唱培训班,并计划在今年国庆期间举办龙舟说唱艺术比赛,将这一日渐式微的民间艺术保存并传承下去。
  据了解,起源于清朝的“龙舟说唱”现已濒临失传。记者在杏坛镇北水村找到了当地仅存的两位“龙舟公”,他们正好是师徒俩。“他今年已经80岁了”,今年也已69岁的徒弟尤学尧告诉记者,“今天‘唱龙舟’已属副业”,尤学尧说,他在村里承包了几亩鱼塘,不过,逢正月里他仍走村过户去“唱龙舟”,直至闹完元宵才停下来。而平时,“一般是有人请才去,一年大约也有两三次吧”。而师傅发叔年岁已高,不再外出“唱龙舟”。
  “现在‘龙舟说唱’面临的最大困窘是,会唱的人越来越少,而想学的人几乎没有。”曾为不少龙舟歌撰词的原顺德文联副主席黎庭栋老先生认为,后一代没人学是导致“唱龙舟”衰落的最直接原因。据悉,从2003年开始,杏坛文化站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凡是愿意学龙舟说唱的年轻人奖励500元。但几年过去了,该奖励始终无人问津。
  不过,“现在有了一个好的契机,那就是龙舟说唱终于列入了‘非遗’”,作为杏坛镇文化站的负责人邓家声颇为兴奋:杏坛镇拟成立一个“民俗民间艺术培训基地”,培训班计划招收数十名学员,目前已有十来人前来咨询,其中有几个旅游景点的导游。另外,文化站已发动了杏坛13个曲艺社社团,要求每个社团都派几个人来学,学成后再向社会推广。

脚注信息
版权所有 Copyright (C) 2012 顺德龙舟俱乐部官方网
电话:0757-28338857,28338825;邮箱:421210541@qq.com
粤ICP备13008750号